学术研究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社会学系建系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以家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构建】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 时间:2025-10-13 点击量:

2025年9月27日上午,由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与《williamhill中国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主办的家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构建学术研讨会,在williamhill中国东七楼隆重举行。这场汇聚了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williamhill中国多位知名学者的学术盛会,围绕“家”作为方法论与理论本体的多重意涵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创见的探讨。

会议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院长狄金华的致辞中拉开序幕。他指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重新审视“家”在中国社会中的理论地位,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单元:“家”作为方法的理论反思

在第一单元“理论反思”中,上海大学肖瑛教授以“家:方法还是本体?”为题,开启了本场的思想交流。他引导与会者思考“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根本定位--究竟是认识社会的工具,还是社会构成的本原?这一设问为整场讨论奠定了哲学思辨的基调。

威廉希尔williamhill教授狄金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有相似,文明存相异”的深刻见解。他强调,以“家’为方法必须置于文明比较的宏观视野中,既要看到人类家庭的共性,更要辨识中华文明中“家”的特殊性。

武汉大学威廉希尔williamhill教授刘燕舞则从《“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一文出发,系统阐述了家庭作为研究视角在具体社会学研究中的运用路径与方法论价值。

随后,威廉希尔williamhill教授郑丹丹对“家的理论与家庭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精细辨析,厘清了二者之间的理论边界与内在关联。

威廉希尔williamhill教授陈颀引入了文学视角,探讨文学叙事中对“人”的想象如何丰富社会学对“家”的理解。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教授何菊从文明互鉴的维度,重新审视了家国关系的同构与异构现象。

威廉希尔williamhill盛禾老师则直面方法论挑战,探讨了量化研究如何回应“家”作为方法的理论召唤。

这一系列发言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理论图景,展现了“家”作为研究范式的丰富可能性。


第二单元:“家”作为方法的应用探索

在第二单元的“应用探讨”中,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欧聚焦城镇化进程,深入剖析了农民工家庭在城乡之间的生存策略与认同变迁。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教授陈文超冷静地审视了“家”作为行动理念的现实限制,提醒我们在推崇“家”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教授郭秋菊通过“家庭隐喻的延续与断裂”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了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流变与韧性。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教授高翔以城市养老机构为场域,深刻反思了“如家却无家”情境下老年人的本体性安全困境。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副教授罗艳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家”为框架重塑家庭-机构照顾关系的建设性路径。

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家”作为方法论在解释中国社会现实时的强大生命力。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全体发言人与现场师生听众围绕以“家”为方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学者们就如何超越西方理论框架、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研讨会通过对“家”作为方法论与理论本体的多维度探讨,深化了学界对相关议题的理解,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提供启示。会议在热烈而务实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

  • 微信二维码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williamhill中国东七楼威廉希尔williamhill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543152  传真:027-87543152
投稿邮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williamhill·威廉希尔(CHN认证)中文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版权所有